初審編輯:于寧寧
責任編輯:張娜
九月的第一天,我隨區(qū)作協(xié)主席王展和來訪交流的蒙陰縣文聯(lián)的同志到了紙房民俗文化館。接待我們的是紙房村副書記張增良。
走進文化館,一件件過去的老物件映入我的眼簾。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燈:汽燈、煤油燈、礦石燈、提燈(馬燈)??粗@些燈,幼年時期夜晚里那汽燈下和父母一起打場收麥,煤油燈下伏案學習時不時地扣一下鼻孔里吸進的燈灰,礦石燈下一家人圍著矮桌子一起吃飯,大雨來臨之前提著提燈隨父母到地里拾地瓜干的情景不斷地浮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,接著看到的是留聲機、電子管收音機、黑白電視機、錄音機。不知誰把留聲機打開了,“讓我們蕩起雙槳,小船兒推開波浪……”的歌聲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童年的時光。我的童年時代,這四件有聲老物件在我們村只有家庭條件好的人家才有。有,也只是一至兩件,不會全有。我們家,是一件也沒有。哈哈!留聲機和收音機,只有被家中有喜事的人從別人家借來烘托婚禮氣氛時我才會看到。每當那張看著粗糙的塑料唱片被針劃著轉著播放出優(yōu)美歌曲時,我總是靜靜地趴在那里呆呆地看著這神奇的唱片,還時不時地拿起留聲機針頭看個究竟;每當和大人們一起圍在收音機旁聽劉蘭芳說評書的時候,我總是傻乎乎地問身邊大人,播音的人是怎么進去的?黑白電視機我們村只有我家后鄰居有。晚上為了能坐在最前邊看電視劇,我總是提前半個小時拿著小板凳怯生生地坐在人家大門口等著,有時還會因礙事被他家大人攆走。為了方便大家收看電視劇,后來鄰居就把電視機搬到了他家大門口。當《霍元甲》片頭音樂響起時,他家大門口就會被全村的老老少少擠爆,但中間正對著電視機的好位置大家總是自覺地給鄰居家人留著。否則,大家誰都看不成。看到錄音機,那“燕舞、燕舞,一片歌來一片情”的廣告語仿佛又回到了我的耳邊。
眼前的這些老物件,承載了多少如歌的歲月,包含了多少難忘的故事,蘊藏了多少思鄉(xiāng)的情愫,融入了多少難割的鄉(xiāng)愁。如果沒有張增良這些有心人的辛勤付出,這些老物件說不定會成為灶臺里的燒柴,路邊隨意堆放的雜物,收集箱里投放的垃圾。
我通過與張增良交談得知,他個人很喜歡文學,平時就經常寫一些本地的風土民情。為了讓現(xiàn)代的年輕人記住過去的紙房村,留住濃濃的鄉(xiāng)愁,他萌生了搜集過去的老物件建民俗文化館的想法。要建民俗文化館,必須有房子。在村書記的大力支持下,村里決定騰出一大間辦公用房,用于民俗文化館建設。有了房子,他就開始征集老物件。通知一下發(fā),村民都積極響應。一件件老物件被村民自愿地送到民俗文化館。有的村民晚上11點多了還給他打電話讓他去接收老物件。接受老物件時居民笑著對他說,只要發(fā)現(xiàn)老物件就要立即送到民俗文化館,不能過夜。在張增良的辛勤努力和全體居民的無私支持下,征集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,幾乎塞滿了整個民俗文化館。受空間限制,眾多老物件只能被有序分類堆放在一起。雖然是堆放,但從有序的分類中,大家依然能清晰地捋出紙房村過去的脈絡。
張增良介紹,2015年拆遷以來,他忙里偷閑整理記錄了小時候“白泉”發(fā)生的一些事情,撰寫發(fā)表了《我和白泉那些事》一文,目的是讓紙房村的孩子們,不要忘了紙坊過去曾經是魚米之鄉(xiāng)的生活點滴;整理挖掘了有關“梁王”的人文歷史故事,撰寫出版了《梁王記憶》一書,目的是讓紙坊村的后人們能記住紙坊村過去曾經有過的歷史人物。如果以后有條件,他還想把紙房村名字的由來,曾經造紙的工藝等好多過去的事情都搜集整理出來,讓紙坊村更多的過去都悉數(shù)展現(xiàn)在大家的面前。他說,自己想法很好,就是水平有限,文章寫不出那么高的水平。我對他說,寫鄉(xiāng)土民情就是要用群眾的話語說用群眾的語言寫,就是要帶原有的泥土味。浸漬著泥土芳香的文學才會有不竭的生命力。
說話間,我們在一堆捕魚的老物件前停了下來。這里有漁網(wǎng)、魚簍等幾十件物品。張增良介紹說,紙房村的“白泉”是濟南市七十二名泉之一。之所以叫“白泉”,是因為泉水噴涌時能隨水噴出白沙?!鞍兹敝車性S多細小的泉眼,如花泉、冷泉、灰泉、草泉、團泉、張家泉、葫蘆頭泉等等,與“白泉”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“白泉群”。“白泉群”聚集形成了“白泉河”。“白泉河”不停地流淌,形成了水源旺盛、水質優(yōu)良的紙房水系。這里曾生產貢米,素有魚米之鄉(xiāng)的美譽。這些魚簍、漁網(wǎng)、魚叉等漁具就是過去捕魚時用的。撈魚摸蝦是紙房村民的必備技能。從流傳的“紙房莊,兩頭洼,大人孩子會撈蝦;白蓮藕,享美譽,米香四溢飄萬家”這個順口溜里就能想象出當時這里魚肥米香的情景。他拿著一張村民挑著魚簍準備去捕魚的照片興奮地對我說:“這就是那時村民真實的生活寫照。在這里一看到挑魚簍準備去捕魚的人,不用問,他必定是紙房村的。”
張增良指著那堆捕魚工具中的漁網(wǎng)說:“我要在心中打造一張織得既細又密的網(wǎng),用我畢生的經歷,兜住鄉(xiāng)愁,把能體現(xiàn)紙房村過去的老物件和村民過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搜集好、整理好,寫出來,一件不能少,一點不能丟,一滴不能失,做一個能讓后人能看得見鄉(xiāng)愁的有心人”。是呀!只有有心人才會善于發(fā)現(xiàn),只有有心人才會善于思考,只有有心人才會善于積累,只有有心人才會把鄉(xiāng)愁銘刻心田,只有有心人才會用心織起那張能兜住鄉(xiāng)愁的網(wǎng)。
鄉(xiāng)愁是母親發(fā)間的銀絲,鄉(xiāng)愁是父親肩上的重擔;鄉(xiāng)愁是大地上書寫的詩行,鄉(xiāng)愁是水田間里飄來的稻香;鄉(xiāng)愁是倚閭之望的期盼,鄉(xiāng)愁是思鄉(xiāng)游子的懷念;鄉(xiāng)愁是灶邊裊裊升起的炊煙,鄉(xiāng)愁是妻兒念念不忘的掛牽。沒有鄉(xiāng)愁就沒有生活的思緒,沒有鄉(xiāng)愁就沒有文化的源泉。一個沒有鄉(xiāng)愁的群體就不會有美好的回憶,一個沒有文化的村居就不會有生命的活力。
兜住鄉(xiāng)愁,讓我們后人永遠有美好的回憶!兜住鄉(xiāng)愁,讓我們子孫永遠記住依稀的過往!兜住鄉(xiāng)愁,讓我們鄉(xiāng)村文化永遠源遠流長。(通訊員 崔傳順)
初審編輯:于寧寧
責任編輯:張娜